【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这个故事讲述了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间的争斗,最终共工因战败而愤怒撞向不周山,导致天柱断裂、天地倾斜,后由女娲补天以恢复秩序。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以下是对该故事的翻译总结,并结合关键信息制作成表格形式,便于查阅和理解。
一、故事
原文出处:《淮南子·天文训》
主要人物:共工(水神)、祝融(火神)、女娲(补天者)
事件经过:
- 共工与祝融因争夺帝位发生战争,共工战败。
- 愤怒之下,共工撞向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 天地失衡,洪水泛滥,生灵涂炭。
- 女娲炼石补天,斩鳌足立四极,平息灾难,恢复人间秩序。
寓意:
- 表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 象征着英雄主义精神与牺牲精神。
- 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起源和自然灾害的解释方式。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故事名称 | 共工怒触不周山 |
| 出处 | 《淮南子·天文训》 |
| 主要人物 | 共工(水神)、祝融(火神)、女娲 |
| 事件起因 | 共工与祝融争夺帝位 |
| 事件结果 | 共工撞断不周山,天柱折断,天地倾斜 |
| 后果 | 天地失衡,洪水泛滥,生灵涂炭 |
| 解决方法 | 女娲炼石补天,平息灾难 |
| 寓意 | 自然力量、英雄精神、宇宙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三、翻译与解读说明
“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触”表达了共工在失败后的强烈情绪,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不周山”是古代传说中支撑天地的山,其倒塌意味着天地秩序的崩溃。通过这一神话,古人试图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赋予其文化与哲学意义。
虽然此故事属于神话传说,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以及面对灾难时的应对方式,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神话背景或与其他神话故事的比较,可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