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至实归意思是什么】“名至实归”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即名副其实。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名”和“实”的一致性,意味着不仅有好的名声,而且实际上也具备相应的品质或能力。
下面是对“名至实归”的详细解释,并结合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名至实归 | 
| 拼音 | míng zhì shí guī | 
| 出处 |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虽未直接出现“名至实归”,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此) | 
| 含义 | 名声与实际相符,名副其实。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声誉与其实际表现一致。 | 
| 近义词 | 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 
| 反义词 | 名不副实、虚有其表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人物评价:
- “他之所以被选为年度优秀员工,是因为他的工作表现确实出色,可谓名至实归。”
2. 产品评价:
- “这款手机在市场上的口碑很好,用户反馈也十分正面,可以说它是名至实归。”
3. 荣誉授予:
- “她获得‘最佳教师’称号,是实至名归,也是名至实归。”
三、常见误区
- 混淆“名至实归”与“实至名归”:
虽然两者意思相近,但“实至名归”更强调“先有实,后得名”,而“名至实归”则更侧重于“名已至,实亦至”,两者略有差异,需根据语境选择。
- 误用在无实质内容的场合:
如“他虽然名气大,但作品质量一般,这不能说是名至实归”,说明“名”与“实”不符时,就不能用此成语。
四、总结
“名至实归”是一个表达“名副其实”的成语,强调的是名声与实际的一致性。它适用于对人、事、物的正面评价,尤其在肯定某人或某物的真实价值时使用。正确理解和运用该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