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最早出自《汉书·匡衡传》。这个成语讲述的是西汉时期的学者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利用墙壁上的缝隙,借邻居家的灯光来学习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赞扬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精神。
一、故事背景总结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他自幼家境贫寒,家中没有钱买灯油,晚上无法读书。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发现邻居家里有灯光,于是用刀在墙上凿出一个小洞,让光线透进来,以便在夜晚继续学习。这种精神后来被人们称为“凿壁偷光”,成为勤奋学习的象征。
二、人物介绍与影响
| 人物 | 身份 | 主要事迹 | 影响 |
| 匡衡 | 西汉学者、政治家 | 凿壁偷光,勤奋苦读 | 成为后世学子学习的榜样,影响深远 |
| 邻居 | 普通百姓 | 提供灯光 | 虽未直接参与,但间接帮助了匡衡 |
| 后世文人 | 学者、作家 | 引用此典故 | 用于激励后人发奋图强 |
三、成语寓意
“凿壁偷光”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以下几点:
1. 勤奋刻苦:即使条件艰苦,也要坚持学习。
2. 善于利用资源:面对困难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追求知识:对知识的渴望驱使人们克服一切障碍。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凿壁偷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
- 不论环境如何,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
- 面对挑战时,要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凿壁偷光”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拼搏,就能突破困境,实现自我价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