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脂民膏名词解释】“民脂民膏”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国家或政府从百姓那里征收的赋税和劳役,比喻人民辛苦所得被统治者所占有。该词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来批评政府苛政、剥削百姓的行为。
一、
“民脂民膏”出自古代文献,最早见于《汉书·食货志》:“民以饥寒之故,卖田宅,鬻子孙,而归于富人,是谓民脂民膏。”意指百姓的血汗钱和劳动成果被权贵阶层所攫取。在现代语境中,“民脂民膏”多用于讽刺政府或某些机构过度征税、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强调对民众权益的忽视。
这一词语不仅具有历史背景,也承载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提醒人们关注民生问题,反对不合理的经济剥削。
二、表格形式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名称 | 民脂民膏 |
| 拼音 | mín zhī mín gāo |
| 出处 | 《汉书·食货志》 |
| 字面意思 | 民间的油脂和膏体,比喻百姓的血汗钱 |
| 引申含义 | 形容政府或权贵从百姓手中榨取的财富 |
| 感情色彩 | 贬义 |
| 使用场景 | 批评政府苛政、讽刺资源浪费、强调民生重要性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中,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
| 相关成语 | 民不聊生、苛捐杂税、剥削压榨 |
三、结语
“民脂民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精神。在当今社会,理解这一词语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关注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