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里藏刀的典故】“笑里藏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旧唐书·李义府传》,用来形容表面和善、内心狠毒的人。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的虚伪与阴险,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谋斗争的复杂性。
一、典故来源
“笑里藏刀”最早见于《旧唐书·李义府传》。李义府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官员,他外表温和有礼,善于言辞,但为人阴险狡诈,常以“笑面虎”著称。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挤异己,最终被贬。后人用“笑里藏刀”来形容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笑里 | 表面上的笑容 |
藏刀 | 内心隐藏着危险或伤害 |
笑里藏刀 | 比喻表面和善,内心狠毒,暗藏杀机 |
三、使用场景
“笑里藏刀”常用于描述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伪装善良,实则心怀不轨的人。它可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或历史评价中,强调一个人的虚伪和不可信。
四、相关故事举例
故事名称 | 简介 |
李义府 | 唐朝官员,表面和善,实则阴险,后因弄权被贬 |
宰相张柬之 | 唐代名臣,曾用此策略铲除奸佞 |
三国时期 | 如曹操、司马懿等人常用此手段达成目的 |
五、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笑里藏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不要轻信表面的友好,要警惕那些看似亲近却动机不明的人。尤其在职场、商业谈判或人际关系中,保持警觉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
“笑里藏刀”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诫我们:人心难测,表象之下可能隐藏着危险。在与人交往时,既要保持善意,也要学会分辨真假,避免被表面的“笑容”所迷惑。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旧唐书·李义府传》 |
含义 | 表面和善,内心狠毒 |
使用场景 | 描述虚伪、不可信之人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识人辨人,防患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