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为遵守诺言而主动后退三舍(九十里),最终赢得战争的故事。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贵族的诚信精神,也展现了军事策略中的智慧。
一、典故概述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晋文公)与楚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侯(晋文公)曰:‘吾不欲久事,不如退三舍以待之。’”
背景: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答应楚成王“若遇战,必避三舍”,后来在城濮之战中,他为了履行承诺,主动后撤三舍,诱敌深入,最终大败楚军。
含义:
“退避三舍”原意是后退九十里,引申为为了顾全大局或遵守诺言而暂时让步,甚至主动示弱,以达到更大的战略目标。
二、关键人物与事件
人物 | 身份 | 作用 |
晋文公(重耳) | 晋国国君 | 遵守诺言,退避三舍,最终取胜 |
楚成王 | 楚国国君 | 曾与重耳有过约定 |
城濮之战 | 战争名称 | 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 |
子玉(成得臣) | 楚国将领 | 指挥楚军,战败后被责 |
三、历史意义与启示
1. 诚信为本: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体现了对承诺的尊重,彰显了个人品德。
2. 战略智慧:表面上是退让,实则是诱敌深入,体现高明的军事策略。
3. 以柔克刚:通过示弱来争取主动,是一种以智取胜的策略。
4. 影响后世:该典故成为后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的典范,常用于比喻灵活应变、忍让求胜。
四、现代应用
场景 | 应用方式 |
商业谈判 | 适度让步,换取更大利益 |
政治外交 | 表面退让,争取时间与空间 |
军事指挥 | 诱敌深入,寻找战机 |
日常人际 | 以退为进,化解矛盾 |
五、总结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或复杂局面时,有时适当的退让并非软弱,而是智慧的表现。这种策略性的妥协,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胜利。因此,“退避三舍”不仅是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也是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借鉴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