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藏问答 >

退避三舍典故

2025-09-29 12:06:41

问题描述:

退避三舍典故,有没有大佬在?求高手帮忙看看这个!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9 12:06:41

退避三舍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了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为遵守诺言而主动后退三舍(九十里),最终赢得战争的故事。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贵族的诚信精神,也展现了军事策略中的智慧。

一、典故概述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晋文公)与楚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侯(晋文公)曰:‘吾不欲久事,不如退三舍以待之。’”

背景: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答应楚成王“若遇战,必避三舍”,后来在城濮之战中,他为了履行承诺,主动后撤三舍,诱敌深入,最终大败楚军。

含义:

“退避三舍”原意是后退九十里,引申为为了顾全大局或遵守诺言而暂时让步,甚至主动示弱,以达到更大的战略目标。

二、关键人物与事件

人物 身份 作用
晋文公(重耳) 晋国国君 遵守诺言,退避三舍,最终取胜
楚成王 楚国国君 曾与重耳有过约定
城濮之战 战争名称 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
子玉(成得臣) 楚国将领 指挥楚军,战败后被责

三、历史意义与启示

1. 诚信为本: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体现了对承诺的尊重,彰显了个人品德。

2. 战略智慧:表面上是退让,实则是诱敌深入,体现高明的军事策略。

3. 以柔克刚:通过示弱来争取主动,是一种以智取胜的策略。

4. 影响后世:该典故成为后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的典范,常用于比喻灵活应变、忍让求胜。

四、现代应用

场景 应用方式
商业谈判 适度让步,换取更大利益
政治外交 表面退让,争取时间与空间
军事指挥 诱敌深入,寻找战机
日常人际 以退为进,化解矛盾

五、总结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或复杂局面时,有时适当的退让并非软弱,而是智慧的表现。这种策略性的妥协,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胜利。因此,“退避三舍”不仅是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也是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借鉴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