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赤壁二赋”。此文以游江夜景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他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一、文章总结
《后赤壁赋》描写了苏轼与友人秋夜泛舟赤壁的情景。文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如江水、山石、月光等,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沉思与感悟。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苏轼散文中的代表之作。
该文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写景,也有抒情,更包含哲理性的思考。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 |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 两位客人跟随我经过黄泥坡。霜露已经落下,树叶都落光了。 |
人影上见,如履明月。 | 人的影子映在地面上,好像踏着明月。 |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 有人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肴;月色皎洁,风清气爽,这样的良宵怎么度过呢?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 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游览。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江水发出声响,岸边陡峭,高达千尺;山高月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 |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转眼之间,时光已过去多久,而江山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了!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 我提起衣襟向上攀登,踩着险峻的岩石,拨开杂草,坐在像虎豹一样的石头上,登上像虬龙一样的山崖。 |
多可喜,亦多可悲。 | 这里有许多令人喜悦的地方,也充满了悲伤。 |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作此赋者,其意果安在哉? | 我感到非常惊讶,独自想着写下这篇赋的人,他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
三、结语
《后赤壁赋》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哲思,成为宋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能体会到他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深度来看,《后赤壁赋》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