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如盖矣出自什么地方】一、
“亭亭如盖矣”是一句富有文学色彩的古文表达,常用于描写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的树木。这句话最早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章通过描写庭院中的一株枇杷树,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
“亭亭如盖”形象地描绘了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的样子,犹如伞盖一般。这一词语不仅具有画面感,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在现代汉语中,“亭亭如盖”常被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姿态优美、气度不凡。
本文将从出处、语义分析、文化意义等方面对“亭亭如盖矣”进行梳理,并结合表格形式加以归纳总结。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 |
原文句子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语义解释 | 形容树干挺直、枝叶茂盛,像伞盖一样遮天蔽日 |
作者 |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 |
文体 | 古文散文 |
使用场景 | 描写树木、比喻人物气质、抒发情感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姿态优雅、气势非凡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逝去亲人或旧物的怀念,体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借物抒情”传统 |
三、结语
“亭亭如盖矣”虽只是一句话,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更是古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与深度。
如需进一步探讨归有光的其他作品或“亭亭如盖”的文学运用,可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