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原意是说雷声来得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事情发展得极快,出乎意料。
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读和总结: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拼音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zhī shì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
含义 |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突发事件或行动迅速的情景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原文为:“(钟会)自以功高一时,遂有异志。……时人皆谓‘迅雷不及掩耳’。”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广泛用于文学、新闻、日常表达中。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新闻报道 | “政府在短时间内出台新政策,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日常交流 | “他做事一向雷厉风行,这次行动更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文学作品 | “敌军突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令守军措手不及。”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出其不意 |
反义词 | 循序渐进、慢慢来、有备无患 |
五、注意事项
- 该成语强调的是“速度”和“突然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 不宜用于形容缓慢或有计划的行为。
- 在正式写作中应结合上下文,避免误解。
六、总结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生活和新闻报道中也经常被使用。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快速、突然”的意思。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可以更清晰地把握“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含义与用法。